专题丨“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
展览分为“美化人生”“先生们”“学以致用”“为新中国建设”“薪火相传”五个版块,从多份珍贵的档案、手稿和原作中呈现四川美术学院初创时期设计教育先驱们中西交汇的学源背景,设计服务民生、用艺术唤起民众和投身新中国建设的初心,是反映20世纪早期中国设计教学思想和体系的川美文本。
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师在“工”字房前合影
左二李有行、左三张秉瑛、左八沈福文、左右杨涤玄、右一毕晋吉、右五庞薰琹、 右六雷圭元 1943年
《技与艺》创刊号封面 1941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
李有行 《花卉》 水粉
《金鱼》沈福文 漆画 75.5 cm x 90 cm
庞薰琹 《工艺美术集·饭碗及茶盘之一》 纸本 36.5cm×29cm 1941年
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学院师生们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为主,结合社会实践,把创作题材聚焦在重大的政治活动和社会改革上,创作了大量作品,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如火如荼的时代图景。
叶正昌《保卫世界和平》布面油画 140x123cm 20世纪50年代初
牛文 李少言《当和平解放西藏的消息传到康藏高原》
黑白木刻 50x32cm 20世纪50年代
吕树中 《钢铁民兵》黑白木刻 52.7x78.8cm 1965年
刘国枢《修筑川藏公路》布面油画 130X260cm 1977年
展览集中展示了1940至1978年间,投身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发展与专业实践的前辈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长期根植于20世纪中国画发展艺术生态,在中国画领域身体力行的实践与探索,在艺术创作成果与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已然成为后辈艺术家的榜样。他们在中国画领域的教学思想及艺术成就,在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影响深远且具有示范作用。
萧建初、何方华、李文信、赖深如、钟道泉、毕晋吉、白澄、丁六阳、杨竹庵、冯建吴合作 《春花报喜》
纸本水墨 81x151 cm 1957年
冯建吴《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纸本水墨
190x66cm 1964年
李文信《长征》手稿 纸本水墨 280x420cm 1960年
钟道泉《秋风吹冷艳,晨露湿新妆》纸本水墨
105x62cm 1958年
杨富明《八哥图》纸本水墨 108.5x22.5cm 1957年
1940—1960年代川美雕塑系师生的民族化探索,是中国雕塑建构自身现代性过程中的一种努力和尝试。一方面,它延续了新文化运动“引西入中”的思潮,在学习西方的雕塑技法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传统,探讨中西融合与再造的可能;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使得强化民族性成为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龙德辉 《觉醒》 铸铜 110×60×140cm 1960年
伍明万 《养猪妇》 铸铜 19×21×72cm 1963年
本次展览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连环画创作,是前辈画家们施展绘画才华,为社会,为大众而不懈耕耘的一方天地。在“小人书”这片“大世界”,几代川美连环画创作者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了自身的连环画语言特点。
绘画:李文信、雷荣厚、赖深如、米立权《昔日血泪》北京、上海、四川等出版社分别出版发行 1965年4月
原著者:罗广斌、杨益言 《挺进报(上集)(红岩连环画集)》 改编:四川人民出版社 绘画:尹琼、周琳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66年9月
改编:刘治贵、白德松 绘画:白德松《西双版纳的故事》
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 1978年2月
编绘:江敉《熊家婆》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8年12月
原著:保罗•加利科 绘画:何多苓 《雪雁》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4年5月
原著:施耐庵、罗贯中 改编:刘天平、王家义 设计:袁奕贤 绘画:王以时《雪夜上梁山(水浒连环画卷六)》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5年3月
“时代强音”这个展览专题,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院的创作如何关注现实,把握历史与时代的发展潮流,强调人文关怀,用作品去言说、表现时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回望历史,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四川美院的绘画在1980年代的艺术追求,而且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与人文力量,以及它们如何构筑了四川美院当代绘画的人文传统。
程丛林《一九六八年x月x日·雪》 布面油画 202x300cm 1979年
罗中立《岁月》205x140cm 布面油画 1981年
张晓刚 《草原组画:暴雨将至》 纸本油画
83x110cm 1981年
唐允明《红岭》纸本水墨 280x175cm 1994年
叶毓山、郭其祥、龙德辉、伍明万、王官乙、黄才治、项金国、杨发育、何力平、罗耀辉、余志强《春》《夏》《秋》《冬》铸铜 144x105x85cmx4 1980年
阿鸽《鸽子》黑白木刻 82X50cm 1984年
在此次展览中,既有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作品,也有对西南的地缘特点与生存经验的表现,特别是有部分艺术家从微观、日常、碎片化的角度切入,呈现了现实丰富且多样的肌理。当然,现实主义的背后也蕴涵不同的艺术诉求——有的基于国家叙事,弘扬主旋律;有的强调新历史主义的视野,挖掘作品的历史与精神深度;有的强调个人化的视角,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尽管各有侧重,但作品的内核仍然是呈现当代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品格。
张杰《造城》布面油画 160×200cm 2014年
陈安健《茶馆系列—诺贝尔》布面油画 206×166cm
2014年
庞茂琨《副本No.12》布面油画 右上350cm 右下350cm 左上138cm 左下450cm 2019年
钟飙《红》 布面丙烯 400x300cm 2011年
在本专题中,艺术家们对语言的驾驭,以及在方法论的意识上都十分多元,有的强调语言自身的内在轨迹,有的主张回归传统;有的致力于当代性的转换,有的则利用新媒介、新技术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语言的“再编码”,及其对本土艺术史上下关系的强调已成为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周春芽《花卉之三》布面油画 72.5×60.5cm 1992年
邵常毅 韦维《溜冰曲》 1979(2019版)凸版 28x21cm 2019年
邹昌义《秋韵》黑白木刻 60x57cm 1998年
朱小禾《外来的神》布面丙烯 150x120cm 2020年5月
焦兴涛《才子》 铜 57x28x22cm 1998年
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转换,如何再造?对于艺术家而言,一方面需要不断向传统学习,挖掘与发展传统中的精华,尤其是对既有的视觉资源进行当代性的转译。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时代与本土的文化语境,让传统在新的叙事话语、审美体系、美术史的上下文中,尤其是新的文化土壤中,绽放和生成新的价值。
梅忠智《樱花池》纸本 110x210cm 1994年
黄越《斑驳阳光万点花》 纸本 180×97cm 2005年
何剑 《发言桌》之三 中国画颜料,墨,宣纸 180×150cm 2014年
罗中立《重读美术史—山水系列》 布面油画 150x130cm 2008—2015年 (6)
何森 《云雾之外》 布面油画 220 x 220cm 2019年
在本专题的作品中,既有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表现,也有东方化的审美追求。有的作品虽然保留了具象的特征,但更强调画面整体氛围的营建;有的尽管在构图、形式、表现语言方面沿袭了西方现代油画的传统,作品中的审美意识、文化趣味却是东方化的;有的则从中国传统水墨,尤其是文人画中寻求滋养,追求空灵、诗性,以及悠远的审美意味。
何多苓 《杂花写生》100x200cm 2020年
鲁邦林 《雨后》布面油画 80×60㎝ 2002年
梁益君 《五月》 木版 50X50cm 1999年
王川 《色身2号》 布面丙烯 200×200cm 2015年
新世纪以来,四川美院不仅建立了实验艺术学院,而且为青年艺术家搭建多元化的创作与展示平台,设立了“四川美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明天当代雕塑奖”“罗中立奖学金”等,因此,从学科建设、教学与创作的结合、奖学金机制等,鼓励艺术家进行前瞻性、富有创造力的探索。本次展览的作品不局限在单一的系科和媒介中,希望较为全面地呈现近年来四川美院那些富有创新与开拓精神的艺术实验。
邱岸雄 《山海经》有视频 视频 27′14″ 2013-2017年
(截图)
唐勇《筑巢3-1》pvc管、机械声音装置 170x170x220cm 2020年
李一凡 《将夜》 影像 34′41″ 2016年 (截图)
焦兴涛、娄金、李竹 《羊蹬计划》 视频 9′ 09″ 2012年
(截图)
胡佳艺 《旅行箱》 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8年
微信排版:刘珊珊、杨蕊妤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疫情期间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请携带身份证取票)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微信公众号:
四川美院美术馆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